江南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全局谋划、全域覆盖、全面融入、全员参与”理念,围绕“体系化、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做法,推动“三个转变”,系统性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一、以组织体系化建设推动“单向被动”向“多元联动”转变
江南区坚持党建引领,研究出台《江南区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示范创建工作专班,59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抓民族工作机制,规范社区民族工作组织架构,明确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民族工作第一责任人,47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民族工作专门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筹作用,建立多层级多单元服务管理塔群,依托“党建+单元”,把民族工作重心下沉至楼道等最小单元,形成多元联动格局,以“1个党组织+1名网格指导员+1名网格长+N名网格员”组团化运行模式,共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二、以工作标准化建设推动“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
江南区根据实际提出民族团结进步“12355”工作目标体系,细化城市民族工作考核指标,从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制定全方位、可量化、可执行的考核标准。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行“家事共管、家风共育、家园共治”城市社区“三家”治理模式,开展“认家门、访家情、解家忧”大走访活动,打造“廉洁阅读角”“廉政文化长廊”等清廉文化阵地,组建“江南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精准化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落实每年不少于300万元“逢四说事”微项目,升级“逢四说事”为“逢事办事”,城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定期参加居民说事议事,推动管理和服务下沉社区。
三、以阵地品牌化建设推动“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转变
江南区全面实施示范区创建、示范单位创建“双创”工程,细化场地规模、人员配备、功能类别等指标,全域推进品牌化阵地建设。在“石榴花开美江南”品牌统领下,打造盛天地影院、绿港·欢乐里、凤凰滨水公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影院、商业街区、主题公园,建设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等“多中心合一”教育基地47个,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推动“一社区一品牌”建设,以二桥西社区、贤明社区和沛鸿社区为试点,打造“五联五和建家园”“三通一达”和“1号贴心人”社区民族工作品牌。先后打造“逢四说事石榴园”“江南石榴红宣讲团”“石榴红会客厅”“石榴红志愿者”“春风行动”等“石榴红”系列品牌项目10余个,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四、以机制规范化建设推动“临时应对”向“长效运转”转变
江南区根据社区民族工作需要,先后建立了各族群众需求清单、社区资源清单、服务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建立社会、社区、社团“三社联动”机制、全面落实“一社区一特色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完善“逢四说事”等居民议事机制,为大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残疾人证办理等15项常办事项下放居民小区(网格)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家门口办事”。着眼于“未来社区”建设,推动社区便民服务“微改革”,优化“易江南”微信扫码办事平台,提升社区工作应用场景,新增10项符合群众需求、具备推广潜力的优化措施,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从“多枚印章向一枚印章转变”,电子印章已覆盖所有镇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