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三月三”和清明节期间的消费提示

发布时间:2025-03-28 09:49 来源:江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局办公室
字体+ | 字体- 分享:

清明节将至,又恰逢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各地节庆、祭祀扫墓和春游踏青等户外活动和集体聚餐活动增多,近期气候温湿多变,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容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引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节日期间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江南区市场监管局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特别提醒消费者在选购节令食品时应提高防范意识,确保节日消费食品安全:

一、烧猪、香猪、白切鸡、发糕、馒头等是清明节期间祭祀常用食品,但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上述食品经过日晒、光化、发热分解等,极易引起变质。因此,在选购和食用过程中,应注意存放的温度和条件,并尽快食用完毕。同时,消费者不宜到露天经营或无防蝇防尘设施、无食品专用器具等摊点购买此类食品。

二、糯米饭、艾糍粑等是“壮族三月三”的特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选购上述食品时应注意观察食品外观,一旦出现变味、变色、发霉等感官异常现象,说明食物很可能已经变质,应避免购买食用。

三、谨防湿米粉制品、湿淀粉制品等中毒。湿米粉制品、湿淀粉制品在生产、运输、贮存、销售和食用等环节易受污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发霉、变质后产生霉菌、芽孢杆菌,极易引起食物中毒。

四、家庭聚餐时,食品原料要从正规渠道采购,不购买、不食用来源不明或无相关证明的冷链食品,谨慎选择生食海产品、冷荤凉菜、野生菌、小龙虾等高风险食品。

五、外出就餐时,应选择持证、就餐环境及管理较好的餐馆就餐,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尽量不要购买流动摊贩销售的直接入口食品,不要选择在街头路边的无证餐饮小摊点用餐。对于网络订餐,要注意选择配送距离较短、公示证照信息齐全的餐饮单位订餐,收到食品后要检查包装及食材质量,切勿长时间存放。

六、在加工和制作烤猪、染色糯米饭等祭祖食品时,不要使用来源不明和安全无保障的添加剂、染色剂。加工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和盛放生熟食品的容器应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食用祭祖后的食品必须重新加工,烧熟煮透,防止腐败变质和预防食物中毒。

七、预防自制药酒中毒。制作药酒的原料使用不当,药酒就会变“毒酒”。不要盲目自制、饮用药酒,不购买、饮用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等来历不明的药酒,不要随便相信秘方、偏方,避免在不了解药性的情况下,盲目按秘方、偏方自制药酒使用。不要擅自使用川乌、草乌、马钱子、何首乌、半夏、附子、苍耳子等具有一定毒性的药材制作药酒。如有养生保健需要自制药酒的,应在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到正规药店采购药物。

八、谨防野生菌中毒。野生菌中毒后病情凶险,没有特效疗法,病死率高。不要随意采食、出售、购买、加工不熟悉或难以识别、有毒、有害、变质腐烂的野生菌;不要盲目自信自身经验或民间流传的野生菌辨识方法和加工方法;不要凉拌食用野生菌,不要将多种野生菌混合加工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宜饮酒;严禁在销售的野生菌中添加农药、保鲜剂等非食用物质。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采用催吐、催泻方法使毒素尽快排出体外,同时拨打120,及时就诊,并保存剩余食物及呕吐物,供医疗救治参考。

九、谨防野菜、野果、野花中毒。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不认识、难以辨别、来源不明、异味严重、未食用过的或生长环境条件差的野菜、野果、野花,以防食用后中毒。常见的杜鹃花(映山红)、血皮菜、蕨苔、椿菜也含有毒素,食用方法不当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马桑果为桑科植物,成熟的果子为紫黑色。因外形似桑葚、野生蓝莓,常被一些在外玩耍的小孩当作桑葚或野生蓝莓采食而引起中毒,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

十、消费者在饮食消费过程中,若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保存就诊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积极与商家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通过“全国12315”网站、拨打12345热线或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